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课程设置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平台课程。该专业核心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江苏区域文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语文教学法。
         1.中国文化概论。侧重对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心理、观念形态的形成、演变、沿革及其规律性进行探讨,理清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向,倡导理性思辨和感性直觉相结合,了解历史、解剖自身、立足当下、创造未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员工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2.语言学理论。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本专业员工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阅读和检索文献、查询资料的基本方法,培养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现代汉语。认识汉民族的共同语,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语言发展的差异性和相互影响,培养员工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现象的能力,使员工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以及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古代汉语。以中国古代书面语中的文言文为教学对象,培养员工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正确分析古诗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对于师范专业的员工来说,尤其需要他们具备胜任中小学古文教学的能力。
         5.文学理论。以科学的方法概括和阐释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体、深入地探讨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与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使员工具有分析、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学习其它课程及将来从事语言、文学工作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6.中国古代文学。讲授中国两千多年来文学发展的历史、历代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知识,引导员工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时过程,揭示文学史演进的内在规律。
         7.中国现当代文学。以现代文学历史进程中重要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为研究对象的平台性课程,特别是对传统文学的承传和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使员工养成现代文学发展的宏观视野,了解现代文学与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多重对话与复杂关系。
         8.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以外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学,使员工系统地认识东、西方文学的异同,了解世界各国人民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较为纵深地理解外国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及基本研究方法,并与我们的传统文学文化作品相互参照,开拓视野。
         9.江苏区域文学。梳理不同质态的区域文化,了解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以及诸种人文因素的殊异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江苏区域文化熏陶产生的特定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的认知和了解,发现文化的传承与流变特点,并以乡邦文化教育,培养员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10.教育学。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尤其探讨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学教育中教育目标与教学、课外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1.教育心理学。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关注员工如何学习与发展。
         12.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教学原理和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员工的智力和语文能力,探讨使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路径与手段。训练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培养他们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信心和创新教改的意识。